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“大户”,2020年交通运输业占全国终端碳排放15%左右,仅次于电力供热和工业建筑,成为我国第三大碳排放源且碳排放量呈快速增长态势。《“十四五”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》指出,“十四五”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要遵循坚持绿色转型、安全发展的基本原则。交通运输行业通过绿色发展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对我国“双碳”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。但目前,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:一是货物运输结构以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公路运输为主,2019年公路货物周转量占比达72.99%,碳排放占交通运输行业整体排放量的40%~55%。二是公路客运碳排放将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,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低,仅为美国的1/6,欧盟的1/5,未来乘用车保有量增长空间仍大;同时,尽管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领先于世界,但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高,中期(2025)来看新增车辆仍将以燃油车为主。三是航空脱碳难度大。非化石燃料替代仍存在技术瓶颈,氢能替代绿色溢价高达343%(未考虑购置或改造成本),目前尚未形成可行的脱碳路径;2018年中国人均飞行次数是美国的1/7,欧盟的1/5,未来随着航空转运量持续增长,碳排放增长或将进一步加速。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党委书记卢军提到,湖北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,基础良好:首先,湖北区位优势明显。作为中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,湖北立足中部腹地和战略纵深,能辐射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市场规模。由沿海开放的“后队”变为新时代内陆开放的“前队”,在推动内陆双向开放上湖北优势明显。其次,湖北碳市场建设走在前列。从2014年湖北作为首批试点启动碳市场建设,湖北碳交易排放中心成立,到2017年湖北承接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和结算系统,再到2021年正式上线运行,湖北碳排放市场交易规模、引资规模、纳入企业参与度等市场指标均居全国首位。目前,湖北已成为全国最活跃的碳市场之一。作为碳市场交易“枢纽”——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,湖北武汉有望借助“中碳登”吸引信息流、技术流、人才流、资金流快速聚集,形成一个超千亿级的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产业链。此外,湖北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。汽车产业是湖北第一大支柱产业,2021年湖北省汽车产量209.9万辆,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四、中部六省第一。新能源汽车也是目前湖北省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、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。推动“四化同步”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,湖北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。卢军建议,国家可以以武鄂黄黄国际交通枢纽建设为试点,加快布局绿色低碳交通产业链,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,着力探索以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,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。在卢军看来,武鄂黄黄国际交通枢纽辐射范围广、示范效应强。武鄂黄黄是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区,包括武汉、鄂州、黄冈、黄石四个城市,将构建武汉新城组团等8大城市组团。2021年武鄂黄黄常住人口约2300万人,占湖北省的近40%;地区生产总值约2.3万亿元,占湖北全省的46.6%。经过多年发展,武鄂黄黄产业协作水平不断提升,以“光芯屏端网”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汽车制造、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,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。同时,武汉城市圈内骨干性路网正加速形成。目前,武汉至咸宁、黄石、孝感、黄冈、仙桃城际铁路相继开通,武汉城市圈正全力推进建设“七环三十射”的高速快速路主骨架和1小时通勤圈。下一步,武汉城市圈将重点聚焦公路基础设施“硬联通”,城际公交、审批服务“软联通”,探索编制涵盖铁路、水运、航空、公路和运输服务等多领域的综合交通发展方案。因此,卢军认为,以武鄂黄黄国际交通枢纽建设为抓手,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,既有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,也对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,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。